直播 Now 新聞
廣告

消委會:首8個月收到約550宗對藥店的投訴(鄔卓然報道)

Share to Facebook

【Now新聞台】消委會今年首8個月收到約550宗對藥店的投訴,涉及計價單位模糊及推薦包裝高度相似的影射貨品,消委會敦促零售業界摒棄誤導性銷售手法,否則會削弱旅客在本港消費的信心。

消委會過去3年收到逾1600宗對藥妝店及藥房的投訴,今年首8個月有548宗,與去年同期相若,其中有新加坡旅客在逛藥妝店時,被店員推銷藥材,並提出「買80送5」優惠,但沒提及計價單位,量秤顯示藥材重「0.85」。

投訴人聲稱,見標價為每両380元,估算結算約300元,就同意購買,店員在未有講清楚計價單位及總價下已將藥材磨成粉,並要求投訴人付30400元,最後說計價單位是錢,每錢380元,投訴人與家人同行為了息事寧人先行付款,並在堅持下才獲得收據。

他之後發現,收據所列的計價單位與店內標示不同,認為銷售手法誤導,向海關及消委會求助,經多番調停後,藥妝店最終同意全額退款。

另一宗投訴是有內地遊客到藥房查詢安宮牛黃丸,店員把一盒產品介紹為「北京安宮牛黃丸」,推介給他,投訴人見包裝類似心儀品牌,加上店員說是「北京」,就以為是心儀品牌,付款約2640元買入3盒,投訴人返到內地檢查才發現 ,生產商名稱相差一個字,懷疑屬假冒或影射貨品向消委會求助,最後獲退貨和退款。

消委會指誤導性銷售手法,會削弱旅客在本港消費的信心。

消委會投訴及諮詢總監馮子茵:「投訴數字中,佔多少百分比是旅客,多少百分比是本地消費者呢,根據資料,71%是旅客,29%屬於本地消費者。」

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鍾志勇:「消委會敦促零售業界摒棄誤導性銷售手法,應殷實經營,提升自律水平,共同維護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

消委會提醒到藥房購物時,要留意產品防偽特徵,了解計價及秤重單位,結帳後要即時檢查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