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華富邨將分階段重建,房屋署的建築師以模型、聲音、圖像等形式記錄華富邨的公共空間,作品獲邀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中展出。
日落平台、公屋天井,這些華富邨獨特風貌化成亞加力膠小盒子,飄洋過海到威尼斯展出。
房屋署總建築師梁喜蓮和她的團隊花了五年時間研究,與華富邨居民交流探索,記錄這個將近60年即將重建的公共屋邨。除了用40多個小盒子呈現居民最喜愛的屋邨角落,亦以模型及聲音透過美學和抽象手法,記錄居民日常生活和傳統節慶活動,還找回當年的手繪設計草圖。
房屋署總建築師梁喜蓮:「這種背山面海、層層遞進的公共空間手法,令街坊想了四個字給我們,就是地靈人傑,去到威尼斯這類國際舞台,香港這些高密度而且高層的垂直社區,其實大家覺得很有趣,而且很特別。」
成果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及建築師學會邀請,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香港展覽中展出,今屆香港展覽以「未來傳承:傳承未來」為題,梁喜蓮稱作品沒有刻意介紹華富邨重建計劃,但結集了居民聲音,理解客觀環境優勢有助應用在建築設計中。
梁喜蓮:「我們知道要承傳,承傳甚麼,它們有甚麼好,有甚麼可以做得更好,這部分我們在展品中已提出。我們是將建築令社區的人生活得更好,我們希望在威尼斯雙年展這個舞台將公共建築這個板塊,它的社會功能和美學價值讓世界不同的人都看到。」
團隊希望華富邨重建,除了加入智慧屋邨的元素,更重要是保留這裡的公共空間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