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冒牌水風波|議員批現時政府採購物料流程寬鬆 促引第三方機構助評估(張曼琳報道)

冒牌水風波|議員批現時政府採購物料流程寬鬆 促引第三方機構助評估(張曼琳報道)

【Now新聞台】政府採購冒牌樽裝水風波,審計署經兩個多月調查發現事件有明顯詐騙跡象,但物流署人員欠缺防騙意識。有立法會議員批評現時政府採購物料流程寬鬆,應引入第三方機構協助評估。

審計署調查發現,自5月首次投標至8月被揭發冒牌,供應商鑫鼎鑫投標文件印章出錯,使用懷疑虛假文件,但物流署僅要求重交,又在確認其水質報告有效前,已批准其更改生產商等,多名公職人員涉嫌疏忽。

外界亦質疑鑫鼎鑫本身不在物流署供應商名冊內,為何首次投標即可獲批。財庫局局長許正宇澄清,名冊本身並非經內部審核認可,只是存有聯絡方式,方便署方發放資訊,日後會改稱為通知名單,在網上公布供查閱。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其實我們的名單不是所謂的供應商名單,而是一個通知名單。有哪些標書或者做採購的時候,給我(供應商)看看,就是這麼簡單,不代表我看過這個機構是我所謂的經審核的認可供應商。」

有立法會議員批評當局現時採購物料時防騙意識不足,建議政府應直接與檢測機構對接獲取報告。

立法會議員(會計界)黃俊碩:「調查、盡職審查是較為寬鬆的,因為貨到付款,甚至有一個數期,沒有貨到的時候不需要付錢,所以他們覺得財務上的承擔或者財務風險較低。他的一些報告,包括檢測報告要上載到一個政府部門,檢測中心(部門),自己上載,從而減少一層交由供應商、投標者做篡改的空間,這我相信是其中一個可積極研究落實的工作。」

他又建議當局於正式批出合約前,應由第三方會計師評估供應商的財務狀況,以及是否具持續經營能力等。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