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新聞智庫】人體新器官腸繫膜

【新聞智庫】人體新器官腸繫膜

【Now新聞台】說起人體器官,大家隨口都可以說得出心、肝、脾、肺、腎等,有科學家早前發表研究,認為我們體內的腸繫膜,應該確認為人體第79個器官。

腸繫膜是將腸臟固定在腹腔內的雙層組織,連接着腸臟和腹壁,如果沒有腸繫膜,腸臟在腹內隨時會變得一團混亂,但其實腸繫膜不是甚麼新發現。

早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樣樣皆精的達文西已經對腸繫膜有所描繪,但在現代解剖學上,一直認為腸繫膜只是分散、不連續的結構,不符合「器官」的定義。

來自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醫院的研究團隊,在2012至2014年間進行連串研究,發現腸繫膜是連續、單一的結構。

研究發現上年十一月在一份學術期刊發表,團隊認為現時已有足夠證據,讓腸繫膜「升格」成為器官,又指人類如果沒有腸繫膜,就不可能維持生命,但事實上腸繫膜的完整功能現時仍然是一個謎。

團隊指會繼續了解腸繫膜的作用,以及應該歸類在哪一組器官系統,期望今次發現可以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甚至展開腸繫膜專門研究,長遠找出對抗克隆氏症等腸道疾病的方法。

為甚麼腸繫膜一直都不被當作器官呢?

那要說回在1885年,英國醫生兼腸道專家特里夫斯,在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發表連串有關消化系統的演說,他曾經解剖一百具人體標本研究,演說內容被視為極具權威,他當時正是主張腸繫膜並非單一連續結構。

不過,在超過一世紀後的今天,說法終於受到衝擊,令原本呼應特里夫斯說法的解剖學教科書《格氏解剖學》,亦在再版中更新對腸繫膜的描述。

剛才提到達文西亦曾鑽研人體解剖學,他透過解剖得出的觀察,曾製作不少有關人體結構的繪圖。

不過,說到現代解剖學之父 ,一定要提及同屬文藝復興時期的維薩里。他親自解剖人體標本,不足三十歲,就寫成解剖學巨著《人體的結構》,在欠缺精密儀器下,仍然揭示不少前人只透過解剖動物錯誤理解人體結構的謬誤,這部著作被認為徹底革新了解剖學的發展。

所謂「一代新人勝舊人」在科學方面就更為明顯,新儀器、新技術不單有助科學家糾正過往的錯誤,同時亦是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為人類的福祉多出一分力。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