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行政長官選舉參選人曾俊華在政綱中提出,研究引入負入息稅制度,收入低於某個水平的人,不用交稅之餘,還可以獲政府補貼,這個想法是否行得通?
負入息稅的主張,早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已有人提出,著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負入息稅可以代替所有社會補助及福利,以達致全面的自由經濟。假設政府設定負入息稅率為百分之20,以月入15000元為納稅標準,一個月入10000元的人可以取得差額5000元的百分之20作為補貼,即是會多了1000元收入。假如一個人完全沒有收入,他就可以得到3000元的補助。
雖然負入息稅未有如經濟理論般,完全在現實世界推行,但類似的概念在七十年代已引入美國及英國的稅制,之後在南韓及新加坡等亦有推行類似的政策,例如美國的就業收入稅務補助EITC,就以家庭為單位,在2016年一個有兩名子女的單親家庭,年收入若低於44000多美元,即約34萬港元,最多可獲5000多美元,即大約43000港元,用作補助他們的稅務支出。
包括佛利民等經濟學家認為,最低工資、社會福利金等不同的社會福利政策,涉及政府大量的行政成本,以簡單的負入息稅代替,就可以大大減少繁瑣的審批程序,省卻政府成本,同時可以避免願意自力更生的人實際收入,較單純獲取補助的人低的情況。以本港綜緩為例,收入每增加一元,綜緩金就會減少一元,但負入息稅是按入息比例計算補助,令低收入人士有經濟誘因外出工作。
不過,負入息稅要成功,前題是與其他福利政策配合,英國就有研究發現,當地推行工作稅務補助之後,低收入人士仍然能從其他計劃,獲取大量的社會補助,減低了他們的工作動力,已婚婦女的就業人數下降百分之0.6。但亦有研究指出,如果推行負入息稅,而沒有最低工資,企業會壓低「打工仔」的工資,變相由公帑為企業「埋單」。
負入息稅最具爭議的地方是如何劃線,才可以得到勞工界及商界的支持。同時,門檻及負稅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政府的財政負擔,之前有本港研究推算,若本港推行負入息稅,每年經常開支將會增加幾百億,政府是否願意承擔是一大問題。
有效的稅制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生產力及二次收入分配,如何做到公平又切實可行,是負入息稅成功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