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死亡是人生必經階段,老伴離世後,在生的另一半身心面臨鉅變,甚至出現抑鬱、認知障礙等情緒行為問題。醫學定義為這段時期為必經的哀傷期,若果哀傷期超過半年,就屬於病態,需要治療。《杏林在線》訪問了一位喪偶長者,他在輔導機構找到同路人,一起走出陰霾。
【Now新聞台】聯合醫院在治療鄧桂思的時候,只是處方了醫腎病的類固醇,疏忽遺漏了處方預防性抗病毒藥物,可能引致她急性肝衰竭,需要兩次換肝。到底服用類固醇有甚麼風險?甚麼是預防性抗病毒藥物?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部講師陳潁琳藥劑師來探討一下。
【Now新聞台】柏金遜症會令患者逐漸喪失活動能力,暫時未有根治方法,患者普遍為60歲或以上。理工大學研究發現,早期患者可以透過步行訓練來穩定病情,減慢手腳衰退速度。今集《杏林在線》為大家深入了解這項研究。
【Now新聞台】生智慧齒又腫又痛,剝智慧齒又是另一種的痛苦,剝掉後的數天說話、進食也可能有困難。到底智慧齒是否有用?今集請來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副教授梁耀殷醫生來講解智慧齒。
【Now新聞台】髖關節骨折,多發生於長者身上,骨折後長期卧床,更會引起併發症。一般醫生會建議患者盡快接受髖關節手術,協助他們恢復關節功能,及早離開病床。
【Now新聞台】不少愛美人士日常都會敷面膜,以保持皮膚水潤。但近日消委會發現市面上的面膜功效參差。如何選面膜才真正有效,不會浪費金錢浪費時間? 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醫學會會董,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講解。
【Now新聞台】雷特氏症患者由於性別染色體基因突變,影響腦部發展,在幼童階段已經出現發育遲緩,功能退化。男性患者通常在嬰兒階段離世,女性的平均壽命只有二、三十歲。他們的父母不僅要照顧起居飲食,亦要陪伴接受不同治療,以減輕病情惡化,但仍然不離不棄,照顧女兒一生一世。《杏林在線》說出他們的故事。
【Now新聞台】因急性肝衰竭,需要換肝的女病人鄧桂思,女兒因未滿18歲按法例未能捐肝,引起社會討論。政府表示會就捐贈器官的年齡界線諮詢公眾。今集請來本台醫學顧問,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成員蔡惠宏醫生,一起討論。
【Now新聞台】人的上顎及下顎生長差異,形成不同面相。有人被取笑做「鞋抽」,是因為有「倒及牙」,即是下顎長過上顎,不單有機會影響社交生活,原來更會影響進食甚至發音。
【Now新聞台】生理和心理因素也會引起磨牙,在睡覺的時候磨牙,到一覺睡醒也未意識到有這情況,直至磨到牙齒有受損,才意識到要去找牙醫檢查一下,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副教授鮑浩能醫生來詳細講解。
【Now新聞台】辦公室的上班一族,有時難免因為工作環境或者工作壓力,影響到工作的姿勢。
【Now新聞台】服用西藥也可以是一門學問,有些藥物和某些飲品相沖,後果可大可小。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及藥劑部講師陳潁琳藥劑師,為大家講解。
【Now新聞台】上班一族工作時間長,容易以為缺乏休息令全身乏力,但如果連上落樓梯都感到吃力的時候,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因為有機會是患上皮肌炎的先兆。今集《杏林在線》找來兩位皮肌炎患者,分享患病經歷。
【Now新聞台】牙醫診症有時候需要為病人照X光,確認牙齒、牙根、神經等位置及狀況,幫助診斷及治療。
【Now新聞台】年紀大,骨頭「脆」,長者容易骨折,除了因為骨質疏鬆,肌肉流失引致平衡力及肌力變差,增加跌倒機會都是原因,如何可以預防?今集《杏林在線》會由專家講解並示範骨質及肌肉檢測方法,亦會提及有何護骨良方。
【Now新聞台】精神健康往往是都市人最忽略的健康問題。世界衞生組織預測,到2030年,抑鬱症會成為世界的「頭號殺手」。香港心理衛生會調查亦發現,港人抑鬱的情況有惡化趨勢。究竟香港人抑鬱的最新情況是如何呢?
【Now新聞台】外國近年興起赤足跑步熱潮,聲稱能減少運動創傷機會,香港亦有跑手嘗試一反傳統,傷患不治而癒,到底赤足跑是否人人都適合?今集《杏林在線》請來專家講解。
【Now新聞台】本港大約有500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這個病會令他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就算發病初期只是頭痛、頭暈,數年內有機會復發至嚴重的病徵,甚至四肢癱瘓。中文大學近年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今集《杏林在線》病人分享治療過程和經驗。
【Now新聞台】有很多藥物的副作用會引起便秘,但病人可能未有察覺是食藥副作用,或者怕尷尬沒有跟醫生討論,今集《杏林在線》請來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及藥劑部講師陳潁琳藥劑師,為大家講解哪些常見的藥物會引致便秘。
【Now新聞台】身體不適、對身體狀況有疑問,不少人會預約家庭醫生作諮詢或檢查。不過進入了診症室面對醫生,如何交代哪裏不適,也是有技巧和學問,今集《杏林在線》請來本台醫學顧問蔡惠宏醫生,講解「看醫生的學問」。
上一頁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