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伴隨著螺旋槳聲緩緩升空,將深圳前海的景色盡收眼底——這架可載人的無人駕駛飛行器正執行日常試飛,累計安全飛行超過四萬次,不只在廣州、珠海等地有運營基地升降,今年更在墨西哥、泰國等海外城市實現首飛。在YouTube有超過3800萬訂閲的美國網紅IShowSpeed早前到深圳旅遊時,都特意乘搭體驗。
【Now新聞台】肥胖帶來諸多危害,身體負荷加重不止,他「肥得滯」甚至連車都駕駛不了。
【Now新聞台】排除障礙物找到目標,看清遠近後,再判斷用哪隻手拿,這些都是「小兒科」,對於身高172厘米、重76公斤的它來說,搬整箱貨物都能輕鬆駕馭。
【Now新聞台】微短劇《房客的故事》講述女主角入住一間客棧後,與房東、房客三個男主角發生的感情糾紛。
【Now新聞台】深圳灣口岸去年底開通地鐵13號綫之後,農曆新年前曾錄得客流及車流的雙高峰,創疫情後通關以來的紀錄。而客流當中,多了這班屯門街坊。
【Now新聞台】28歲的Ivan,在香港從事社會服務工作,4年前透過政府試行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到廣州,服務當地讀書及工作的港人。
【Now新聞台】你又拍,他又拍,連駕車路過也要特地停下,與村口的狀元石碑合影。
【Now新聞台】廣州江南西全新地標碧水瑤溪到處張燈結綵,看裝飾就知道乙巳蛇年即將到。上月春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個非遺農曆新年,這裡有駐場畫家融合傳統及創新為大家送上祝福。
【Now新聞台】古色古香的西關騎樓、韻味十足的大型招牌,來到荔灣區永慶坊,瞬間回到民初時期的廣州老城區,還沒到春節旅遊旺季,街頭巷尾都是人。
【Now新聞台】「新年換三新,家裡進斗金」,新年新氣象,家電都要以舊換新。內地在新的一年繼續推行以舊換新政策刺激內需,新增數碼產品購新補貼,個人購買單件6000元人民幣內的手機、平板電腦及智能手表、手環等產品,可獲百分之15補貼,上限500元。
【Now新聞台】唐代女性的珠寶首飾、天然狀況下生長的礦石,以至從礦物中提煉出的獨特顏料。不同形態、不同時代,製作和出土的珠寶和礦物,正在廣州南沙南華珠寶藝術博物館展出。
【Now新聞台】在廣州市內,不少市民以這些電動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馬力雖然及不上以油驅動的電單車,但就勝在方便。
【Now新聞台】在澳門拍卡入閘搭輕軌,不再只限市區,月初橫琴線通車,旅客經橫琴口岸往返澳門多了一個交通選擇。
【Now新聞台】酒店式房間、有專門招待親友的位置、獨立洗手間,還有露台花園。這個面積達270呎的單位,位於廣東佛山安養中心內,中心早前獲納入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
【Now新聞台】由廣州搭高鐵到香港只需一個多小時,每逢周末,不少廣州市民都會到香港短途遊。
【Now新聞台】香港律師陳永良在廣州南沙與內地律師聯營律師事務所,辦理與香港有關的法律事務,例如內地客戶在香港有訴訟,或者需要在香港繼承遺產等。入行三十年的他,前年考獲大灣區律師執業資格,可受聘辦理民商事法律事務。
【Now新聞台】無人機飛到在廣州市兒童公園,外賣從天而降,立刻取兩杯飲料。
【Now新聞台】上世紀5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要買糧食不是用現金,而是要憑票分配。舊式的撥輪電話、懷舊金曲可能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這些被時代淘汰的舊物,在這間名為「永續舊物」的小店中,重見天日。
【Now新聞台】這首耳熟能詳的樂曲其實是巴哈的《G大調小步舞曲》,流傳百年的經典樂章由香港著名鋼琴家、被稱為鋼琴神童的黃家正演繹。
【Now新聞台】這塊告示牌在廣州一個商場的停車場外,新能源汽車不能駛入地底停車場,能入地底的全部都是燃油車。保安會在入口指揮,要求新能源汽車繞到另一邊,有車主覺得很不方便。
1 | 2 | 3 | 4 | 5 | 6 | 7 | 下一頁 |